虐待、性侵儿童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?
作者:大将军郭 | 心理咨询师 | 性感长腿女青年
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Devil提供
前有XieCheng幼儿园虐童事件,最近又曝光三色幼儿园出现给幼童喂药、扎针甚至涉嫌性侵的报道,一时间所有人都很惶恐,原来孩子的生存环境比我们以为的更险恶。
我一位妈妈朋友现在已经有点草木皆兵了,她说,我现在觉得孩子接触的每个人都可能很危险,不知道孩子周围的大人们都是什么心态,为什么有些人会虐童?孩子是无辜的啊!
你会发现,虐童的成年人看起来并不是很凶恶,甚至他们对成年人还很友好,可以说幼童是他们有选择的虐待对象,这背后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原因。
儿童有“去人性化”的特点,虐童能降低自己的罪恶感
有不少对儿童施虐的人积攒了很多负性情绪,这不是美化他们的行为动机,博取同情,反而这正是他们的可恨之处。
无处释放的怨恨倾泻到孩子身上是施虐者的无能,他们不敢如此对待成年人,因为成本和代价太大,对待没有反抗能力的儿童,能更凸显他们的操控感和力量感。
除此之外,儿童还处在发展期,精神和身体都没有发展到成年人的水平,动物性更强,这让儿童身上有一种“去人性化”的特点。
人们经常会形容小孩像小动物一样,这正是“去人性化”的体现,当然我们并不会真正把孩子当成人类来看待,大多数人是出于怜爱的情感。
但施虐者却会把幼童身上这种“去人性化”的特点极端化,他们推搡、打骂孩子的时候就像对待动物甚至是物件,这反而削弱了他们的罪恶感。
踢桌子的时候,没有人会考虑桌子会不会痛会不会难过,也不会自责,因为桌子没有生命没有人性特点,对于虐童者来说,他们虐待孩子的时候也像在踢桌子,不需要考虑孩子的感受,更不会感到愧疚。
所以,试图想唤起虐童者的“良知”并没有多大意义,因为他们并没有把幼童真正当人去看待。
虐童也是一种变相“自虐”
还有一部分施虐者,会把个人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国外的研究发现,虐童者有很高的比例也曾在童年有被虐待的创伤体验,这种创伤会不断复刻到成年生活中,虽然他们深受被不善对待的痛苦,但这种痛苦消解的方式却是通过传递到儿童身上来得以解脱。
施虐者会把虐童行为“合理化”,因为这正是他们曾体验过的对待方式,所以会在受虐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,像是一种变相的“自虐”,会产生解脱感。
虐童可能是在从众行为中习得的
以XieCheng幼儿园喂芥末、推搡孩子为例,这种发生在幼儿园的虐待事件往往并不只出现在个别教职员工身上,很有可能这已经是一种幼儿园的“传统”。
至少这种对待方式是被默许的,比如曾有个别家长反映过此类问题,但被幼儿园“解决”了,这就相当于纵容了教职员工 41 36809 41 15287 0 0 3666 0 0:00:10 0:00:04 0:00:06 3700虐待行为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,很多原本能正常对待幼童的老师,可能也会受到“感染”习得了这种行为方式,这种习得是一种被动从众,不知不觉间将周围人的行为方式内化成自己的标准。
一方面降低了内心的负罪感(因为大家都这么做,我这么做也没关系,这是一种责任分散效应),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群体认可(跟群体保持一致,不容易成为被针对的对象)。
人类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心理:当周围的人都这么做的时候,那这么做就不会错。
一点建议:
长期跟孩子接触的成年人,比如幼儿工作者会出现虐童行为是有一部分职业原因的,他们跟孩子接触多,往往更容易感知到孩子“负面”的信息,比如调皮捣蛋、不守纪律、大哭大闹等等,这的确给幼儿教育者带来了很多压力(但这不是他们虐童的理由)。
很多家长挑选幼儿园的时候只看重师资力量、基础设施、课程内容,细心一点的会关注教师怎么对待孩子。
但有一点往往被忽略,这家机构是怎么对待员工的?有没有给教职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空间,是否重视员工的个人成长?一个教育机构如何对待幼师,是能从幼师如何对待孩子这件事上反映出来的。
合理的教育配备包含对幼儿教育者的“再教育”,也包含能给幼儿教育者提供健康的工作环境,有些幼儿机构有专门给教职员工提供的咨询室、辅导中心,这才是真正能培养出合格幼教的机构。
再说性侵儿童这件事,三色幼儿园涉嫌集体性侵的事还未尘埃落定,但也应该足够引起重视,因为这绝对不是个例。
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方向明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显示,中国遭受性侵的儿童多达2500万,女童约占9.5%,男童占8%。
我曾在某个儿童性侵话题的帖子里看到很多人回忆童年时遭受侵犯,我想2500万的数字仅是上报,实际上有更多儿童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性侵,并且被性侵的儿童年龄越来越小,就连婴儿也遭过毒手。
有很多儿童性侵行为比较边缘,它不仅包含生殖器性行为,还有用生殖器跟儿童产生摩擦,或是要求儿童协助手淫等都属于性侵范畴(有些称为猥亵),有些甚至难以难察觉,比如要求儿童赤裸地去做一些特殊行为,或者强迫儿童观看淫秽录像并拍下图片和视频。
性侵者有恋童情结,这种恋童情结也属于“性倒错”的一种,他们的性指向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异于常态。有些是出于对幼童的喜爱,但这种喜爱朝向变态方向发展,最终发展成猥亵和性侵。
性倒错(包含恋童、性侵儿童)是一种精神障碍,他们往往无法正常完成性行为,只有通过特殊的对象才能产生性唤起,在他们的意识中,他们不是在性侵,而是在表达爱意,可以说接受治疗对个体进行行为矫正能解决部分问题,但性侵儿童这件事最终只能通过立法管控遏制。
作为家长,不能仅仅指望社会各界重视性侵儿童这件事,保护好自己的孩子,尽可能的预防这种恶性事件发生。
家长都会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,这是最基本的防范,但是安全教育中往往忽视了跟孩子接触最多的“熟人”。
在前几年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中,87%都是熟人作案,所谓的“熟人”包含亲戚、老师、邻居、朋友,这也是很多家长心目中“最不可能出问题的人”。
当有事需要熟人带孩子的时候,要有评估,这个人是否安全可靠,在以往的接触中,是否有让你感到不适或者让孩子抗拒的情况发生。如果有,还是慎重起见,不要放羊式交给“熟人”撒手不管。
性侵儿童的施害者,并不是出于对孩子的“恨”,相反,他们往往都很喜欢孩子,喜欢跟孩子亲近,但这不代表谁都是潜在罪犯。
施害者往往会更注意儿童外表上的细节,一般我们会夸“宝宝今天真可爱”、“真漂亮”,但如果有个别人(主要是男性)高频次地格外注意孩子穿了什么衣服、衣服图案、头饰等等,这些相对反常的关注点,就要引起重视。
另外,要注意周围的人跟孩子亲近的方式,是否有意无意间碰触到会具有性特征的部位,是否会格外关注家长给孩子换衣服、换尿布(坦露身体)的情况。
孩子性格“突变”,原本调皮活泼明,变得沉默安静,原本内向乖巧,变得暴躁甚至产生攻击行为;突然对某人特别反感、厌恶,经常哭闹、做噩梦;到了一定年龄又突然出现退行性行为,比如遗尿、光着身子跑等等,都可能是儿童受到伤害后的表现。
在这种时候不要斥责孩子,而是尽量跟孩子沟通。我看到有专家说不要用语言去询问,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游戏,让孩子去“告诉”家长发生了什么,自己为什么会有一些反常的变化。
总之,家长要注意孩子发出的信号。有很多案例中儿童主动跟家长说起,家长都觉得孩子在“撒谎”,没有足够的重视才会把孩子再次推向魔爪。
很多家长误以为,幼儿不懂事还不需要进行性教育,但实际上我们从出生开始,性意识就开始发展,识别性别、识别性别角色在婴幼儿18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完成,在这期间,婴幼儿还会探索自己的性器官并开始自我取悦(这是非常正常的自慰行为,也是健康的)。
儿童性成长不是一蹴而就,是分阶段发展的,到了3岁左右,就要让孩子明白身体是属于自己的,孩子可以拒绝不喜欢的身体接触,并且有些行为不适宜跟家长以外的人进行(抚摸身体、被触碰生殖器等)。
上周出差在高铁上,我后面的小女孩全程四个小时都跟我前排的陌生叔叔一起玩,这本来没什么,但到后来,四五岁的小女孩就直接骑在了叔叔身上,两人头顶头,临下车前,小女孩主动亲了叔叔一口,女孩的妈妈还很高兴的说,“我女儿很喜欢你。”
我全程看下来是感到有些不适的,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如何跟成人异性(尤其是较陌生的异性)相处,也会让孩子模糊自己的行为界限,做出一些不适当的举动,这是一种性教育的缺失,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安全隐患。
有一句话说,当你发现家里有一只蟑螂的时候,实际上已经蟑螂成群,最近的XieCheng幼儿园和三色幼儿园的事情是个警钟,是时候要灭虫了!
但出离愤怒、怒斥这些无良行为之外,也要回归理性,了解虐童和性侵儿童的心理,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,才能给孩子更健康的成长环境。
最后想说,看到很多朋友都很悲观,感叹恶魔在人间,人间不值得,但别忘了,还有更多天使在人间。
罗曼罗兰在《约翰.克里斯朵夫》的结尾写到:圣者克里斯朵夫渡过了那条河,他问肩上的孩子:“孩子,你究竟是谁?你为何这样沉重?”孩子答道:“我是未来的日子。”
为了未来的日子,人间值得好好活。
◁◁ 向左滑再来几篇
奚梦瑶:今天摔得那么惨,明天能否笑的灿烂?
我的那些朋友圈,只对你可见
这样的你,值得被世界偏爱着
—— END ——
将军的新书
《世界偏爱自愈自乐的你》
刚刚上市,正在热卖
当当(限量签名版)
京东、亚马逊等均有售。
它告诉你的不仅是每个问题的原因,还有问题之后的答案,更重要的是让你找到改变自己、解救自己的方法和能力。
现在可以折扣价购入,记得扫描下方二维码哦~
↓↓还可以戳【阅读原文】下单~